中国起源地-中国起源地官方网站

长知识|| 筷子,支起的文明

2017-7-8 20:08| 发布者: 起源地信息中心 |来自: 起源地信息中心

摘要: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独特的进食工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接受采访时 ...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独特的进食工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起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作为进食工具的同时,筷子更是独特的文化载体,与中国人的礼仪﹑婚姻﹑信仰﹑艺术等紧密相连,在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筷子文化不仅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民族精神,同时也浓缩了几千年的璀璨文化。


      “筷子”的起源与演变

       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挟”,秦汉时期称为“箸”,被称为筷子是在明代。在今天,我国某些地区的方言中,筷子仍然被叫做“箸”、“箸子”、“筷箸”,装筷子的“筷筒”被称为“筷箸笼”、“箸笼子”。老舍在《四世同堂》里写“他喝了半盅儿酒,吃了一箸子菜”,就是北方一些地方的说法,意思是“夹了一筷子菜”。
       筷子的起源非常早,在商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考古学家发掘的实物中也能证实筷子在商代就已经出现。相传,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常在野外进食。有时时间非常紧迫,等食物开锅后就急欲进食,然后开拔赶路。但汤水沸滚无法下手,就折树枝夹肉或粝粢(糙米饭)食之,这就是筷箸最初的雏形。传说虽非正史,但因熟食烫手,筷箸因运而生,这是合乎人类生活发展规律的。
     《韩非子•喻老》云:“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说的是商朝末年纣王极为奢侈,每顿饭都要使用象牙筷子,太师箕子看到纣王的举动,对此十分担忧。由于纣王越来越奢侈、荒淫无度,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成语“见微知著”也起源于这个典故。
       此外,在《史记•宋微子世家》、《淮南子•说山训》、《论衡•龙虚篇》、《新书•连语》等文献中均有“纣为象箸”的类似说法。根据考古发现,最早的铜箸出土于殷墟的一座墓葬之中,本世纪三十年代在殷墟西北冈出土过铜箸三双,梁思永先生据同出器物认为:“以盂三、壶三、铲三、箸三双之配合,似为三组颇复杂之食具。”陈梦家先生据此发表意见说:“箸皆原有长形木柄,后者似为烹调的用具。”这种装有木柄的箸较大,不适于用来进食,陈梦家先生认为是一种烹调用具是较为适当的。类似于如今的筷子是在春秋时期出现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人将筷子写成“筯”,与“箸”通用。《世说新语》里写到:“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在《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写到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就提到了刘备因惊慌而掉“筯”的桥段。曹操对刘备说,当今天下的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听后,大吃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还好当时天要下雨,雷声大作,刘备这才从容地捡起筷子,并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将内心的惊慌掩饰过去。

       “筷子”名称起源于明朝江南一带的民间忌讳

        由“箸”到“筷”的称呼转变始于明朝江南一带的民间忌讳。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记载:“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由于明代吴中地区民间船行忌讳说“住”和“翻”,因此人们就将“箸”改名为“快”,意思是船开得快,而不是停住在水中。后来因为当时很多筷子是竹制的,“快”又被加上“竹字头”,筷子的名称就这样传播开来。


        筷子的外观形态

        箸的最初形态,如同挟一样是两根小木棒,但很快贵族社会在奢侈猎奇一贯心理的驱使下便追逐起昂贵质料来,先秦时“象箸”(后世称牙箸或牙筷)、玉箸﹑金箸等已经出现。充分展示了役公匠心、区域特点、尊卑差异、等级分别等文化形态与风格。
        现在箸的长度一般在20~60厘米之间,历史上则不同时期长短不一。汉以前的箸多在20厘米以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箸长仅17厘米;隋唐时有长达20厘米以上者;宋辽时多在20厘米左右;元明时期又尚长箸,30厘米左右多见;清以来又呈渐短趋势。但这只是大致情况,并非每一时代的严格划一规格。箸的直径,现代一般是头0.5~0.8厘米,足0.3~0.6厘米之间(视质料硬度大小而异)。这一规格,古今相去不远,箸的头部多是四棱方形。足部一般是圆柱形。

        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


        在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讲究的。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摆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摆放在饭碗的正中。

        筷子使用的禁忌


        忌迷筷
        筷子伸出去了,却举筷不定,迷失了方向,不知道夹哪道菜好,或者是不知道夹菜的哪一个部位为好。
        忌翻筷
        用自己的筷子在菜盘里拨来划去,似沙里淘金一般,或者把菜翻个遍。
        忌刺筷
        刺筷就是用筷子当叉子去戳,有人吃溜滑脆嫩的东西时,怕夹不住,用筷子戳上去。
        忌泪筷
        吃饭是一件相当快乐的事情,古人云唯食无忧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用筷子从汤里捞取食物或夹汤水较多的菜时,汤淅淅沥沥往下滴,让人联想到眼泪扑簌簌的往下掉,破坏别人吃饭时的心情,而且汤滴在别的菜上影响它的味道,故而从汤中夹菜要有一个停顿,千万不要拖泥带水。
        忌分筷和夹筷
        左手一只筷子,右手一只筷子,或碗上一只筷子,桌上一只筷子,或碗﹑碟﹑杯两边一边一只筷子,这意味着筷分开了。
        忌供筷
        筷子不能直插于饭碗或菜肴上,因为只有鬼神和仙人才这么做。
        忌敲筷和指筷
        用筷子敲打碗、盆、碟子、桌子,或把两只筷子相互敲打,这是乞丐要饭的习惯动作,故而敲筷实际上是自我丑化,同时它也是对上菜迟缓或对饭菜质量不满的抗议行为。
        忌粘筷
        筷子上还粘着东西时不能夹别的菜。
        忌斜筷
        吃菜要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吃得太远,不要斜着伸筷够菜。

        筷子与“占卜”


        中国古代,筷子还有一种占卜算命的奇技。古代相书上说,用三个指头拿筷的人,天生自在,用四个指头拿筷的人命富贵,用五个手指拿筷子的人则大富大贵。这虽然没有科学的成分,但在民间用筷子占卜吉凶的情形确实是曾经普遍存在过的民俗文化现象。据民间传说,从手执筷子的高低可以看出小孩日后结婚对象离家的远近。筷子握得越高的,对象一定离家远;筷子握得过低的,对象一定离家近。所以,担心孩子将来远离自己的父母,就忌讳孩子吃饭时握得过高;而不愿意孩子没出息地守在自己身边的父母,就忌讳孩子吃饭时握得过低,这种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只能看作是老百姓的一种俗信。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筷子具有多重的复合作用,除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进食用餐,精神生活中的占卜吉凶外,就是在政治生活中也有很大作用,例如古代的帝王赏赐功臣金筷;还有在艺术生活中也常有筷子的表演,比如有些民族的筷子舞,也打上了筷子文化的深深烙印,它与中国人民族素质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本人与筷子


         公元8世纪后,箸在日本逐渐普及,那时的箸在日本被称为“唐箸”,也就是来源于唐朝的意思。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20世纪70年代访华时曾对周恩来说:“总理阁下,日本的用箸习俗是由中国传入的,中国的筷箸给我国带来了既文明又方便的理想餐具,我要敬您一杯,感谢你们给我国输入了良好的饮食文化。”日本还对筷子进行了改良,并且发明了“割箸”,也就是今天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
         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使用筷子吃饭已经不是中国人或者东亚人的专利,使用筷子的西方人越来越多,美国每年都会从中国进口数千万双竹筷子,法国甚至还设立了“金筷奖”来表彰中餐及亚洲风味餐厅的出色经营者。如今,有3000年历史之久的筷子传递着东方特有的饮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的餐桌上发挥着它的作用。
         筷子,不仅仅是饭桌上的用餐工具,更是中华儿女情感的纽带;一双筷子,承载中国数千年的情感……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10-62575309;18911123926)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