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自2014年以来,中国起源地专家考察团先后考察调研了黄羊钱鞭、宽城背杆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探寻起源地文化万里行走进宁夏中宁”和“京津冀探寻起源地文化万里行走进承德宽城”等系列保护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得到社会的强大反响。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中国起源地一如既往积极响应国家文化发展政策,继续传承、保护、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 随着“两会时间”的开启,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的提案与观点陆续呈现,以下是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教学委员会导师、中国美协理事李延声的提案:“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文化自信来认识”。
案由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保护非遗文化,是我们提高文化自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些年,我国政府保护非遗文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家立法,探索新途径、新举措和新方法,围绕展示、传承、研究,构建科学化、社会化、立体化格局。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地方保护机制欠缺,尤其是偏远地区,往往有申报、轻保护,缺少专项资金支持。不少非遗文化项目面临困境,亟待解决。
建议 拟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重视,采取措施。 一、地方立法,政府应成为非遗文化的第一保护人。 据了解,全国人大立法后,已有21个省市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如今关键是其他省市也应制定相应法规。同时应提高立法的质量,并加以具体落实。除了立法,设立“非遗日”、“非遗节”等,还要落实机制与资金,特别是保护非遗传承人。比如对国家级传承人,全国已评定1986人,至今已有350人离世(涉及国家级项目12项)。据了解,不少传承人(尤其是边远地区传承人)年事已高,生存状况较差,“后继无人”、“人亡艺绝”问题时有发生,令人扼腕叹息。2016年中央财政对国家级传承人提供每人每年提高到20000元。比起韩国、日本等,我国对非遗传承人的财政支持力度尚不够,建议先增加到30000元,以后逐年增加。而且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关照,也应以“精准扶贫”的原则办,对他们的状况建立档案,特别是边远地区和年迈体弱的,落实帮扶保护措施,增加生活和传承补贴。对重要非遗文化项目、活动、科研和出版,设立专项基金。 二、加强对非遗文化项目和传承人的宣传力度。 新闻媒体要更加重视保护非遗文化宣传。正如沈鹏先生诗句那样:“草根沃野赛名花,香彻寻常百姓家”,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和热爱非遗文化。去年政协会曾有提案,希望中央电视台开辟关于非遗的频道,央视回复目前有难处,但可在现有节目中加大力度。事实证明他们确实这样做了,但是离非遗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建议主流媒体将非遗保护作为专题研讨予以解决。 三、非遗文化保护与国民教育相结合。 非遗文化中无论是一个剧种、一种民俗,或一项手艺、一种风味,经过成百上千年流传与沉淀,都是民族文化宝库的珍宝。传播非遗文化,有助于解决对长期以来美育缺失、文化虚无主义思潮的问题。不仅仅是青少年学生需要美育,全社会的人都需要美育。回顾十六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就是从美术开始,促进了全社会的繁荣。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美育兴国,非遗文化是我们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目前,非遗进校园活动正在开展。我们认为,不仅仅对青少年学生,还可以扩展到幼儿园的学前教育,从娃娃抓起。让非遗文化成为美育、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人们生活,落在人们心坎里。 四、非遗文化保护与地区经济活动结合。 尤其在民族聚集地,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借助当地旅游资源,形成新的文化创意。在各种民间节日、旅游以及国际交往中进行展示、表演,以礼品、纪念品等方式帮助销售非遗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链,进行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文化项目传播与发展。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应很好总结。 (声明:本网站转载其他媒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视频,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联系电话010-62575309;18911123926) |